學校動態
SCHOOL DYNAMIC
大佬們的 35 歲
博商——專注實戰系統總裁教育15年。
作者:何加鹽
來源:何加鹽(ID:ihejiayan)
35歲,是特別容易焦慮和迷茫的年紀。
一方面,職業生涯已過三分之一,年輕時的夢想依然遙不可及,生活的重擔卻早已壓在身上。
另一方面,職場對35歲以上人士,也很不友好。一些單位招工明確要求35歲以下,甚至在某些行業,35歲還沒能升到高位,就隨時可能被裁。
在每一個熬夜刷手機的夜晚,35歲的男男女女們,都免不了在內心深處問自己三個問題:
我這輩子難道就這樣了嗎?
我還有沒有別的路可走?
未來我還能成功嗎?
大多數人都是越問越焦慮,越問越迷茫。
今天,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,那些叱咤風云的大佬們,35歲時都在干嘛。
01
任正非
任正非的35歲,是1979年,那時他還在部隊當兵。
當時的他,絕對想不到自己以后會辦企業,甚至可能連離開部隊的想法都沒有過。
從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畢業后,他就參了軍,成為一名光榮的基建工程兵。作為當時少有的大學生,他在部隊里擔任的是技術人員。
1977年,33歲的任正非研發出一個名為“空氣壓力天平”的小儀器,這填補了當時我國儀表工業的一項空白。第二年,他被選為解放軍科學家代表,參加了全國科技大會。
所以35歲時,任正非已經是軍內小有名氣的科學家,擔任著研究所的副所長,級別為技術副團級。
年輕時的任正非/圖源:百度百科
對于一個已經35歲,且做出了一定貢獻的解放軍科學家來說,技術副團級并不算高,但這可能是當時任正非能達到的天花板。
因為他受家庭出身影響,一直都沒能入黨。在部隊里,這意味著再往上升的路基本上就被堵死了。
好在文革已經過去,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逐漸被查清,或者已不再重要,任正非在38歲那年(1982年)終于入了黨,并被選為黨的十二大代表。
可以想見,美好的前途已經在任正非的面前拉開。
但命運又和他開了一個玩笑。就在入黨的第二年,任正非所在的基建工程兵部隊,就被成建制地裁撤了。
他不得不轉業,到地方工作。
好在分配的職位還不錯,被派到深圳,擔任南油集團下屬某電子企業的副總經理。
從軍隊到地方,任正非沒有抱怨,他摩拳擦掌,準備大干一場。
但很快,市場就狠狠地教訓他了一頓:由于沒有經驗,不知社會險惡,任正非賣出去200萬的貨,貨款卻遲遲收不回來。
在當時,200萬是一筆巨款。任正非作為負責人,要承擔責任,他被單位給開除了。
更為雪上加霜的是,此時他的家庭也出現了危機,妻子和他離了婚。
40出頭的任正非,事業失敗、妻子離異、窮困潦倒。
他和父母、侄子擠住在深圳租來的十幾平米小房間里。他的母親,要在菜市場收檔時,去撿地上的爛菜葉子、買最便宜的死魚爛蝦,來維持生活。
走投無路之下,任正非不得已走上了開辦公司這條路。當時的深圳規定,開辦公司最少需要2萬元注冊資金。任正非東借西湊,終于湊到21000元,注冊了一家公司。
這就是華為的由來。
在經歷過早期倒賣減肥藥、墓碑等亂七八糟的商品之后,任正非終于找到了一個好產品:“程控交換機”。
他從代理這種產品開始,到幾年后自主研發成功,終于在通訊行業立住了腳。此后,他歷時32年,一步一步,千辛萬苦地把華為做到了今天的地位。
02
董明珠
董明珠的35歲,是1989年。
那時她還在南京的一家化工研究所當行政人員,同時還是一個單親媽媽。
她本來有一個無比幸福的小家庭。有穩定的工作,恩愛的丈夫,可愛的兒子。
可是30歲那年,丈夫突然因病去世,留下她帶著兩歲的兒子,艱難度日。
孩子沒人照顧,董明珠只能帶著去上班。每天早上抱著30多斤的兒子,走路半個多小時到單位,中午再抱回家,簡單做點飯,吃完飯又抱回去,晚上再抱回來,每天四趟,風雨無阻。
這一抱,就是一年多,直到孩子上了幼兒園,才放下。
由于害怕重新組織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不利,她一直沒有再嫁。
到35歲這年,孩子已經上小學,可以不用天天跟著照顧了;而董明珠也在研究所工作了十幾年,她心里開始想:也許我可以換一種生活?
第二年,她毅然把孩子交給外婆照顧,自己辭職下海,來到廣東打工。
她先是在深圳一家化工企業繼續做行政人員,后來一個偶然機會到珠海玩,一見之下就愛上這座小城,便跑到珠海找工作。
珠海的工作機會比深圳少,要找到對口的工作不容易,董明珠只好尋找其他的機會。最后輾轉進入一家虧損的空調小廠,當銷售人員。
董明珠從未做過銷售,但她當時也沒有更好的選擇,只好接受了這個崗位。
一代傳奇從此開始。
在度過最初的惶恐與艱難之后,董明珠很快就憑借自己堅強、勇敢、用心,成為廠里的銷售王牌,一個人的銷售額,占到了全廠1/8。
后來,董明珠成為全中國最會賣空調的人,被稱為“營銷女皇”。
再后來,董明珠回到工廠總部,從經營部部長做起,一步步成長為格力電器董事長。
看著今天的董明珠殺伐果斷,手握世界500強企業的大權,你還能想到,35歲的董明珠,曾經是那樣一個氣質溫婉,每天圍著孩子打轉的行政辦公人員嗎?
不同年代的董明珠對比
03
馬云
馬云的35歲,是1999年。
那時他兩次創業失敗,懷著悲涼的心情從北京鎩羽回到杭州。
他本來是杭州電子工學院的英語老師,業余在夜校講課和開翻譯社做點副業。由于一次偶然的機會去美國,見到了互聯網,立馬認定互聯網就是人類的未來。
回國以后,他逢人就講互聯網,推銷他的電子商務理念,但是當時沒幾個人聽說過互聯網,甚至連見過電腦的人都鳳毛麟角,更不用說什么電子商務了。
可想而知,大多數人都聽不懂他說啥,還有很多人把他當成騙子。
31歲那年,馬云辭了職,全身心投入到互聯網創業大潮中。
他先是做了中國黃頁,后來又跑到外經貿部去幫忙建網站和成立國富通公司,但都沒能實現他想做的事情。
轉眼到了35歲,馬云依舊一事無成。
這年春節初五,他召集了一群人,在杭州湖畔花園小區開了一會,激情澎湃地講了兩個小時,史稱“十八羅漢大會”。
著名的“十八羅漢大會”
阿里巴巴由此誕生。
也是在這一年,馬云招攬了蔡崇信,認識了孫正義,先后拿到了高盛和軟銀共計2500萬美元的投資。
此后阿里的發展,已經成為一個傳奇。
到今天,阿里巴巴已經成為中國電子商務的代名詞,市值7700億美元,是中國排名第一的互聯網企業。
它的起步,就是馬云的35歲。
04
雷軍
雷軍的35歲,是2004年,那時他處于極度的糾結之中。
雷軍是年少成名,28歲就成為金山軟件的總經理,并成立了卓越網,是國內IT圈大佬級別的人物。
此時,馬云還在潘家園蝸居,搗鼓商務部的國富通公司;馬化騰還在潤迅公司當主管,人稱“小馬”,后面沒有“哥”;李彥宏則還在硅谷山景城種菜。
雷軍入行很早,平臺很好,他的能力極其出眾,做事也非常拼命,而且有一大群人才追隨,但不知為什么,一大幫人累死累活,事業卻總是不溫不火。
到他35歲時,后起之秀馬云、馬化騰、李彥宏的事業都已經遠遠超越了他。而他連續帶領金山4次沖擊上市,都沒有成功。
金山時期的雷軍
好在,卓越網踩中了互聯網興起的風口,從電腦資訊和軟件下載起家,后來轉型成為電子商務網站,在音像和書籍領域做到了第一。
雷軍的糾結之處在于,他同時管著金山和卓越兩家公司,分身乏術。而且卓越想要繼續做大,需要大量燒錢,他覺得有點吃不消了。
最終,在35歲這年,他把卓越網賣給了亞馬遜,作價7500萬美元。雷軍個人從中套現多少錢沒有透露,猜測是6000萬人民幣左右。據他同事稱,雷軍以前都很焦慮,卓越網套現之后,就比較淡定了。
有了這筆錢,雷軍做起了風險投資。35歲時,他投了第一個項目拉卡拉,由此一發不可收拾,后來又陸續投了歡聚時代、UC瀏覽器、凡客誠品、小鵬、獵豹等,成為著名的投資人,形成中國風險投資版圖里呼風喚雨的“雷軍系”。
另一面,卓越賣掉以后,雷軍工作重心回歸金山,重點放在金山新推出的網游上面。憑著網游的幫忙,金山終于在2007年上市成功。
那時,雷軍都已經38歲了。
金山上市時的雷軍(右),左為求伯君
他辭去金山總經理的職位,過了兩年退休老干部的悠閑日子,同時反思自己前半生為什么把自己搞得這么累,卻總是“起個大早,趕個晚集”。
思考的結果是:他沒有順勢而為,總是“在鹽堿地里種莊稼”。
雷軍決定,后半生要做就做“在臺風口放風箏”的事,并說出一句名言:“站在臺風口,豬都能飛上天?!?/p>
于是就有了小米的橫空出世。
那是2010年,雷軍41歲。
7年后,小米成為人類商業史上最快營收過千億的公司;9年后,小米成為最快進入世界500強的公司;現在,小米市值約800億美元,離千億美元只有一步之遙。
05
黃崢
黃崢的35歲,是2015年,那時他是一個連續創業者,還沒找到人生的方向。
在過去的若干年,黃崢的人生可以說是一路開掛。
小學畢業就進入浙江省名校杭州外國語學校,高中畢業直接保送浙江大學混合班,后來到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留學,畢業后進入谷歌工作。
早在求學之時,他就已經認識了丁磊、段永平這樣的前輩,并和他們成為知交好友。
27歲那年,黃崢離開谷歌,開始創業生涯。
他先是做了電商網站歐酷,后來覺得干不過劉強東,3年后賣掉了。
然后做了電商代運營公司樂其,將其做成淘寶母嬰品類最大的代運營公司,但黃崢覺得代運營賺錢太慢,又新成立了游戲公司“尋夢”。
尋夢做了2年,就已經發展到每個月凈利潤超百萬美元。
到35歲的時候,黃崢創業8年,已經連續做了3個項目。
雖然用一般眼光來看,這些項目發展得都還可以,但黃崢卻始終覺得這些事業太小,沒有發揮出他應有的能力。
2015年,他開始運作一個全新的項目,用這個項目承載他遠未滿足的野心。
這個新項目,名為“拼多多”。
圖:黃崢
當時國內電商已經有淘寶和京東兩大巨頭,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中國市場格局已定,兩強之下不會再有第三家能做起來。
而拼多多通過發掘微信移動社交的價值,以拼團+低價的模式,從“五環外”人群切入,硬生生擠出一片新天地。
到現在,拼多多成立僅僅5年,已經是一家月活躍用戶5.69億,市值超過千億美元的電商巨頭,與淘寶和京東形成三足鼎立之勢。
而黃崢本人,也一度超越馬云,成為中國富豪榜第二名。
與馬云一樣,黃崢一生真正事業的發端,正是35歲。
06
35歲
太老還是正好?
回顧一下上面寫到的五個人:
任正非35歲還是解放軍,43歲才創立華為;
董明珠35歲是一個圍著孩子轉的單親媽媽,做了十幾年行政人員,36歲才開始賣空調;
馬云35歲才創立阿里巴巴,此前兩次創業,都以失敗告終;
雷軍35歲雖然已經是金山總經理和卓越董事長,但是做得又累又焦慮又迷茫,直到41歲創立小米,才開始一飛沖天;
黃崢35歲之前還沒找到人生的方向,做了幾個創業項目,但離自己想要的目標還太遠太遠,直到做了拼多多,才總算找到一個可以盡情揮霍才華,實現人生理想的平臺。
從這些人身上,我們可以看到,年齡并不是干事創業的障礙。不管是35、36、41還是43,你都可以開啟自己人生的事業,并且獲得成功。
他們五人并不是特例。像他們這樣,在35歲或者更晚才開始“人生事業”的人,還有很多。
曹德旺37歲才承包鎮上的玻璃廠,41歲才成立福耀玻璃;
柳傳志40歲才離開中科院,參與創建聯想;
宗慶后42歲才承包一家校辦企業的經營部,44才成立娃哈哈;
芒格38歲才踏足投資行業,54歲才正式加盟伯克希爾;
張忠謀56歲才創辦臺積電;
山德士66歲才創立肯德基;
……
所以,已經35歲或者已經過了35歲的我們,何必慨嘆馮唐易老,李廣難封呢?
只要心中還有夢想,就別怕時間已經太晚。
正如丹比薩·莫約所說:
種一棵樹最好的時機是10年前,其次是現在。
作者簡介:何加鹽,一個專門研究牛人的牛人。曾在政府工作,后創立咨詢公司,現為咨詢顧問,公眾號寫手。和你一起了解牛人是怎么煉成的,從牛人的經歷與方法中,獲得思維與認知的提升。了解牛人,學習牛人,成為牛人,從關注何加鹽開始。